浅读“天人合一”
华沙考明斯基大学 刘虞茜
2012-04-06 14:30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国学文化中,可以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呢?大家知道今天现存的国学文献主要是对儒学,道学,以及佛学禅宗诠释,而这三者中都有提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尽管各成一家,但这足以证明从古至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那么要讲“天人合一”,就应该先搞清楚这个天和人到底是分别代表的什么。“人”其实比较好理解,各家对他的解释就是基本都是一个物质的人,以及其所作出的思想和行为,而诠释出一个立体的人的概念。而对天的解释,就大不相同了,不过主要的分为三类。

  一是说这个“天”是“主宰之天”,就是说天是高于人的,并且是有主观思想的,就好像西方宗教里的上帝,是会对人的行为作出善恶惩罚的。这个思想的只要奠基人是董仲舒,主要是以君主的统治,与天命的结合来阐述的,所谓反天之道无常者。这个说法的最大一个特点,举例说就是说自然灾害的出现,是上天对君主统治不善的一个警告。在今天看来,这就有点不科学,也是我个人不太赞同的观点。

  还有一个说法是说,这个“天”是“义理之天”,就是这个天是指道德的一种规范,所谓的“天地良心”,“丧尽天良”里面的那个“天”,包括“民以食为天”。

  第三种说法,也是我个人最为赞同的一种说法就是,这个“天”是指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天”。其实倒也不能说是我个人最为赞同的观点,从历代学者的学说看来,这也是很多包括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荀子以及现代的季羡林老先生这些学者所赞同的观点。

  那么既然这个“天”是指“自然之天”,那么“天人合一”在我看来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那可能又要问了,什么是人与自然地和谐呢?这个“人”之前已经说过了,还是那个客观意义上的“人”,那再解释一下这个“自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自然界,天空,花草树木,动物什么的,而是指人本身所存在的一个内在与外在的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说社会以及人所做的那些行为,也是包括在自然里的。

  希望大家不要觉得我是掉书袋,因为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实在是个很大题目,所以我就用我赞同的一些先人的思想,来把我所要表达的观点,明确一点的展示给大家。

  那下面我就来举例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的天道就是自然之道,为人之道,而善人并不仅仅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那种做好事,有善心的人,而是指顺应自然之道,善于发现人与世间万物和谐之道的人。

  今天人类社会到处都在讲环保,讲人类应该对自然要敬重,要有节制的向自然索取,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分,而“天人合一”思想中另一重要观点就算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今天到处所说的人权,平等,和平这些。

  曾今有那么一段时间,绝大多属人觉得,人类就是万物的主宰,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不知节制,相信人定胜天,其实今天我在这里要澄清一下,人定胜天这个话呢,其实是被有目的的曲解了。事实上,人定胜天里的那个“胜”并不是指胜利的胜,人定胜天的这个观点最先是由荀子提出的,而他当时的的意思是说,“人是智慧型的动物,是一定能够认识自然,并有利的改造自然的。所以,当初荀子的那个人定胜天里的“胜”是指认识,改造的意思,而并不是后来被一些人有目的的,断章取义的拿来宣传的那个人能战胜自然的意思。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家都明白在中国从中国古代到今天,这个君子并不仅仅是指男士,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人的概念,所以这句话的椅子就可以理解为,一个真正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人就应该顺应天道,懂得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其实道家所说的“无为”也是指,人不要刻意的去做什么事,比如“拔苗助长”就是不顺应自然,刻意而为之,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道教所说的“无为无所不为”是指要有选择的分辨,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从古至今,国学中的大学问家就觉得,人其实本身就和万物是一体的,人有顺应天的本性,只不过被欲望所蒙蔽,需要经过磨练才能明白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所以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圣人所认为的一个人能经历磨练后,所能战胜自己欲望的年龄,虽然从心所欲,但是那个欲已经是有节制的,不危害外在环境的一个欲了。

  所谓“嗜欲深者而天机浅”就是说战胜不了自己欲望的人,最后一定被自然和社会淘汰。希望大家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谢谢!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