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道上的精彩
华沙铁路合作组织 何敏红
2012-04-06 19:24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数风流人物,若星汉灿烂。东汉末年有位历史人物,他雄才大略,统一北方;他一生征战,精于兵法;他兴利除害,造福百姓;他精通音律,对酒当歌;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他又徐州屠城,滥杀无辜;他生性多疑,屡负于人;更被文史戏曲描绘成白脸奸臣,乱世枭雄。我想大家已清楚我说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曹操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啊!近两千年,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他始终是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道学家评价的焦点,是文学家演绎的主角,也是历代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这就是曹操的魅力,也是国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曹操的一生,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这里,我不说他的三战徐州、官渡之战、远征乌桓、平定关中,也不说他的建立魏国、相争汉中、击退关羽、收服孙权。单说他的败走华容道。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兵与孙权、刘备联军大战于赤壁,兵败取道华容道回撤。此时的曹操,狼狈不堪,九死一生。八十三万大军,仅剩下十八骑与他一同逃命。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亏的曹操,该是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如果他像吕布一样,一败就降,毫无气节,或像项羽一样,英雄气短,自刎乌江,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出现另一种走向,中国历史的画卷中也就少了一个性格鲜活的典型人物,中国国学也就抽走了悬念迭起、无比精彩的一章!带着残兵败将的曹操,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活着逃离,再卷土重来。只要青山在,就会有柴烧。只要有一线生机,就决不放弃。活下来就是成功,逃出去就是胜利。就在此时,蜀将赵子龙率一彪人马杀将过来,曹操早已溃不成军,不是对手,只能冒烟突火逃窜而去。

  惊魂未定的曹操,冲到了一片树林里,疲惫不堪,刚坐下喘息,又有伏兵呐喊。曹操只得弃甲上马,直抵华容道。

  华容道,两侧万丈悬崖,只有谷底一条小道。地形险恶,阴气森森。果不出所料诸葛亮又在这里布下口袋,派了关羽挡住了去路。曹操山穷水尽,命悬一线,已是插翅难逃。此刻的他如果甘愿认命,束手就擒,他一生追求的伟业也就划下了夭折的句号。可是,曹操方寸不乱,临危不惊,再次以一个政治家的沉稳和军事家的谋略审时度势,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为自己的军事生涯留下最为得意的一笔,也给后人提供了屡谈不鲜、惊叹不已的历史故事。

  关羽和曹操,本是旧时相识。当年曹操曾为了招贤和留住关羽,封他为汉寿亭侯,许了他做官的印章、袍服与黄金。一心忠主的关羽只能虚以委蛇,暂居在曹操的羽翼之下,一旦有了机会,封印挂冠,连夜遁去了。不过,关羽和曹操总归是相安无事,互相敬重的。固然他们因为政见不同而没在一个衙门中混一碗饭吃,宾主之宜依然多少存在一点。所以,当曹操看到守株待兔的关羽,便使出哀兵之策,以情感人,以义服人。下马自缚,情真意切,好不凄惨。偏偏关羽又吃这一套,面对曹操叙旧和感情牌一起出手,重情重义的关羽哪经受得了,遂让守卫的众将士让开道路,眼睁睁看着曹操一行绝尘而去。

  在面临生死的紧急关头,曹操冷静的思维救了他,也救了一众随从。与其说是他的诡计的得逞,倒不如说是他困境中争主动、绝处中求生存这一战略思想的成功运用。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彻底瓦解了关云长的战斗意志,破坏了诸葛亮的整盘计划。而他本人又龙入大海,虎归深林,有声有色地开展新一轮的搏击和争夺,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往往会把视点放在他春风得意、无限风光的一面上。而我觉得在他低谷逆境中,更会显示出他的意志、机敏、睿智和应变,更能把握他平时难以察觉得到的性格、抱负和勇气。也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才会分辨出是旷世大才还是匹夫之流。曹操的败走华容道与后来关羽的败走麦城,走法不一样,走的结果完全不同。华容道上,关羽的愚忠短视反衬了曹操败而不馁的意志,能屈能伸的谋略,以柔克刚的战术。他走出了成功者的深刻足迹,走出了胜利者的不同凡响,走出了不朽者的精美韵律。

  今天,我们面临震荡的国际风云,面临起伏的社会潮流,面临复杂的人生经历,面临多变的异国生活,读一读曹操走华容道这一国学中的经典篇章,我想,我们不仅仅能收获着审美情趣,也不仅仅收获着历史轶闻,我们更收获着战略眼光、应变能力和人生态度!这就是曹操在华容道上留给后人的无穷遐想和深刻启迪。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