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镶嵌在欧洲心脏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女作家杜京所著《我,文化波兰》一书节选)
2018-02-23 18:43

  在我的眼中,波兰不是一个大国,却是一个文化强国。一个曾经满目疮痍,先后三次被瓜分,在地球上消失了整整123年的国度,如今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在风云多变、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在26个欧盟成员国中,既无外债又无内债,GDP以3.65%的速度增长的国家,这就是波兰。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国家重新站立起来?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来自于文化的力量。

  波兰,是镶嵌在欧洲心脏的一颗璀璨明珠,仿佛飘动着美丽灵气的神话,是尘世间每一个旅行者精神与理想的栖息地。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波兰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独具魅力的国度。

  波兰人杰地灵,精英辈出。正是这独特璀璨文化的代代相传,才使得波兰的国土失而复得,才使得波兰人民找回了失去的自由与尊严。三个波兰人改变了世界。如果不是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Kopernik)及他的“天体运行论”,近代欧洲也许还要在“地心说”理论中徘徊更长的时间。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是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这位波兰人的音乐跨越时空,200多年来经久不衰,世界共鸣。

  玛丽亚·居里(Skodowska-Curie)是全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在物理、化学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她的美丽,跨越百年。三位波兰精英为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如今,许多世界之最的辉煌都闪耀着波兰文化之光。当你走进波兰,都会在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找寻到文明的足迹。伟大的波兰人民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节,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战后恢复建设,重振波兰经济,使之在遭受残暴和野蛮的战争屠杀之后迅速崛起,保持着镇定而向上的高贵,这些也是波兰文化的精神瑰宝。

  漫步在古老的街道,远望着高耸的教堂,鲜花四溢,处处美景。在波兰人心中,用鲜花点缀房屋,便是家的温馨,用美德点缀心灵,便是人的修养。如同每扇窗后都有一段动人佳话,满街的花瓣,一地的落英,仿佛将时间化作碎片,一本书籍,一杯咖啡,就可以坐在老街上发呆。

  在波兰,无论你在哪座城市,走在什么地方,在车里、在公园、在咖啡厅、在图书馆,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捧一本书,孜孜不倦地在阅读。一幅幅画面定格在我的心里,令人身心敬畏。无论是在华沙、罗兹、克拉科夫,还是在佛罗茨瓦夫、格但斯克,一座座文化之城时时会呈现出一幅幅宁静感人的文化图景,这样的文化图景才不失文本化传承的本真。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蒙田说,书籍是人类给自己创造的太阳。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那句名言为人熟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每当我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朗读的时候,看到人们在阅读,置身于这样令人欣慰的优美场景,此刻,会真正感到自己犹如身在天堂。

  在我看来,文化不是一个标语,几句口号,更不是热热闹闹的形式和轰轰烈烈的运动。文化,是数千年来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传承与坚守,是一代代人精神特质和民族气节的传递与延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它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地影响着一代代人,为这个国家的国民提供最丰美的精神食粮,用最新鲜的精神养分滋养和哺育着他们,让他们有敏锐的思想、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素养和崇高的境界。有了文化,国家才有一切。

  文化,也许就体现在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也许它就是一部电影、一首乐曲、一行诗歌、一部小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