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波兰大使刘光源在波《论坛报》发表署名文章《决胜脱贫攻坚 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减贫故事与经验》
2020-11-09 15:23

  2020年10月30日,驻波兰大使刘光源在波《论坛报》发表题为《决胜脱贫攻坚 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减贫故事与经验》的署名文章,介绍中国减贫实践经验和国际贡献,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减贫与发展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取得新进展。全文如下:

 

 

  在我的家乡中国河南省的东部,有一座名叫兰考的县城。过去这里曾饱受风沙、盐碱和内涝之害,沙丘遍布、土地贫瘠、穷困凋敝。1962年,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开始带领当地人民防风治沙,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经过50多年的不懈奋斗,如今兰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收入持续增长,成为中国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

 

  兰考的变化是中国砥砺奋进快速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许许多多成功摆脱贫困地区中的一个典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坚定的政治决心,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5亿人摆脱贫困,2013年至2019年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6%,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中国减贫成就得益于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中国减贫的历史就是发展的历史。我们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将减贫工作同发展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科技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并加强社会保障,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让贫困人群共享发展红利。中国继承发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传统智慧,注重培养贫困人群自力更生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中国减贫成就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扶贫政策。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针对各地不同特点量身定制扶贫方案,实现扶贫效果最大化。对居住在不适宜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搬迁扶贫,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鼓励有潜力的地方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电商平台推广等举措推动特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创造经济收益。此外,还实行旅游扶贫、光伏扶贫、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干部驻村帮扶等多项综合性立体性举措,力求达到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中国减贫成就得益于联动完善的治理体系。中国各级政府都设有落实扶贫政策、开展扶贫工作的专门机构,均将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扶贫绩效考核制度。中国还通过发达地区帮扶贫困地区、政府机构定点扶贫、企业扶贫、社会慈善扶贫等方式,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加到扶贫工作中,形成全社会扶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国减贫成就得益于长期持续的基建投入。中国有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的完善能极大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保证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网络等发展条件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为此,中国在持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扶贫支农资金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里程达420万公里,供电可靠率达99%,通宽带网络比例达98%,为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放眼世界,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世界银行统计,2017年全球仍有6.89亿人处于极端贫困之中。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梦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列为可持续发展首要目标。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为该议程落实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消除自身贫困同时,始终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力量。我们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举办中国扶贫国际论坛,通过政策对话、能力建设、人员交流、合作研究、技术援助等方式,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中国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扎实推进各项国际减贫合作项目,并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预计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讲话中所说,中国有信心在今年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开展减贫经验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减贫与发展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取得新进展。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