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是中国人的终极目标.也是千年的悬案。
修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此生的目的是什么。成就什么样的梦想. 如果我们修心修到一定的程度.内心可以爆发核子般的力量.可以超越喜乐,超越物质与财富.自在洒脱,妙不可言.总之比你此生想要的,不可思议的美好…
既然大家知道修心是如此之好。
但是如何修心 ,
却是千古悬案……
我们先从禅宗的修心说起:
禅宗的修心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可是从古往今来来看……真正能集大成者…区区数人…
靠打参禅打坐,其效甚微..禅宗著名公案,马祖和怀让,磨砖作镜说得便是如此…
如果靠德山棒,临济喝..棒喝出来的觉悟者,古今更是寥寥无几…
禅宗阐述修心过程的有两个著名的十牛图。阐述了修心的不同阶段。
可是我们也发觉,还是难以任何系统方法.来一步步达成修心的正果。
同时在十牛图中也忽略了人性对良知的积极追寻。
修心的的方法多种多样。举一个例子来说。
就像是一个蚂蚁,从树下爬到指定的树端.这只蚂蚁要经理不知多少个枝杈。每一次都要做对选择,这样才可以到达指定的目标(修心的目标),过程中的千百次选择,一次也不能选择错…太难太难
但是我们如果转化一下思维。如果是从制定的树端往下爬到树下…则处处是正道.
我们从中国人千年的智慧中去汲取营养。以期找到一条正路。
过去,儒释道,各家各有所长,包融彼此,却又因门户之见彼此隔绝。我们当代人非常幸运。可以站在古今圣哲的肩膀,只有儒释道综合起来。修心的途径才会越发清晰……
我们再从儒家的修心的解决方案来看。
儒家的修心与修身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以上,为定心的内功心法.就像是武当派的武功一样,正统正宗。
如果心都不定,则干脆还谈什么修心……
在大学中的八条目更是解读修心的关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 的意思,朱子的解释是: 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格物的关键在于究竟的深度……
有一个故事, 王阳明跑到竹林里格竹子格了7天七夜,也没格出来,最后大病一场.彻底放弃.其实王阳明选竹林去格本身便是个错误,如果王阳明选择在粪坑里去格,那么也许早就格出来了。
格物究竟格的是什么?在儒家的经典中,找不到智慧的解释,反倒在佛家的金刚经里,可以找到正源。
在《金刚经》里: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格物格的是相……
格物一词,非常伟大,确定了修心的的终极基础和目标. 对”格物”理解的高度,决定了修心的见地..
诚意,诚为不自欺..则是修心之中,从自我克服中最难的环节.也是儒家常讲的”慎独”
正心则是心无杂念,已经涉及到见地的 基础…
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儒家内圣之道相比,外王之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能算是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