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波兰大使刘光源接受“虚拟波兰”网站采访
2020-05-02 16:31

  5月2日,刘光源接受波兰大型门户网站“虚拟波兰”采访,就中国抗疫经验、国际抗疫合作、疫情对中国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等回答记者提问。采访全文实录如下:

 

 

  记者:专家们认为,世界还将面临第二轮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在秋天暴发。中国从第一轮疫情中学到了什么?您认为哪些方法是最有效的?

  刘大使:对于是否会在秋天暴发第二轮疫情,我想现在还难以作出准确判断,需要医疗卫生专家进行更多科学研究,当然也取决于国际合作抗疫的实际效果。中国是第一个采取最严格、最全面防控举措的国家,能在较短时间内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凝聚社会共识。疫情暴发后,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构筑了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

  二是采取有力行动。中国政府调集全国资源应对疫情,各部门、各地方形成联防联控,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切断病毒传播链条。民众加强自身防护,保持社交距离,积极配合政府防疫举措。这些尽管不容易,但我们做到了。

  三是保持高效透明。面对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其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首先掌握其传染性、致病性等基本特征,才能作出准确判断和科学合理应对。让我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始终秉持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与国际社会共享疫情信息。去年12月27日,湖北武汉的医院上报了可疑病例,地方和国家卫生防疫部门立即展开调查,1月3日就正式向世卫组织和各国通报信息,1月8日即初步确定了病原,1月11日就与国际社会共享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并在两周后,就对武汉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封城措施。这条时间线是清晰的、有记录的,中国的快速反应和果断行动也得到了各国专家的普遍赞誉。我还想强调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而言,要把一个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彻底封闭,都决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武汉人民为此付出了很多,他们的牺牲和努力值得尊敬。时至今日,即使疫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也鲜有政府采取如此规模和严厉的全面隔离。

  当然,各国国情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防疫措施。我并非公共卫生专家,不敢断言什么样的举措对他国是最有效的。但据我观察,波兰较早采取了限制聚集、关闭学校、鼓励远程办公等一系列严格措施,并随着疫情发展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应该说这些举措是非常果断、非常有效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波兰民众支持配合,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这充分体现了波兰人民团结协作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决心。我相信在波兰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你们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

 

  记者:世界应该从此次疫情中学到什么?在下一次疫病暴发前我们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应当怎样做得更好?

  刘大使首先是要尊重科学事实。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疫情的致病机理需要科学家搞清楚,才能防止疫情反复出现。中国是首个报告疫情的国家,但绝对不表明病毒源于中国。个别国家的政客为了推卸自身应对不力责任、转移民众视线,到处寻找替罪羊。这种毫无根据的污蔑攻击,不利于自身科学防控疫情,也不利于国际抗疫合作。

  其次是要珍视生命健康。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竭尽全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重中之重。中国将武汉这个1100万人口的大都市完全封闭,并举全国之力保障武汉抗击疫情和当地人民生活需要,这足见中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能力。中国在做好国内防控的同时,也在努力维护世界人民生命健康。例如,早在1月3日,中方就向美方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举措,在此后时间里,双方在各个层级就信息沟通和技术协作保持密切联系。不幸的是,最佳防疫时机被白白浪费了,致使美国内疫情日益严峻。美个别政客妄图将防疫不力的责任转嫁他人,这无助于其国内抗疫,也有损自身形象。

  第三是要加强团结合作。要综合多学科力量,促进全世界的科研攻关形成合力,加快药物、诊疗方案筛选和疫苗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疫情。在这方面,世卫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各大国需要团结合作。但令人遗憾的是,最近美方在抹黑攻击中国的同时,还无端指责世卫组织、停止资助世卫组织,甚至威胁谭德塞总干事辞职。大疫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充分展现人道主义。

  在这场全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面前,我们也应认识到,全球疫情阻击战的最终胜利不取决于防控最好的国家,而是那些医疗卫生系统最薄弱的国家。我认为国际社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我们应该加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以及药物和疫苗研发合作。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尽全力帮助卫生系统薄弱国家提高抗疫能力。我们应该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发挥应有作用,开展全球联防联控,不断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我们应该携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推动世界经济稳步恢复。

 

  记者:中国科学家宣布将招募近1500名志愿者,参与测试针对COVID-19的两款疫苗。据中国媒体报道,第一期和第二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21年秋季结束。如果到那时才可以开始使用疫苗, 就意味着中间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中国在疫苗未研制完成的情况下,有没有避免第二轮疫情的计划?

  刘大使:中国已经有4款疫苗获批进入临床实验。其中第一款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已于3月底完成一期临床实验,并开始二期临床实验,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中国科学家正在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我祝愿他们早日取得成功,为全人类带来福音。

  目前,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艰巨任务,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我们会抓紧救治现有重症病例,及时对出院人员进行复查,继续做好社区疫情的监测排查,对无症状感染者精准防控,对所有入境人员实施隔离检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并扩大已经取得的抗疫成果。

 

  记者:从中国采购的抗疫医疗设备已经部分运抵波兰。我们并不是唯一从中国采购这类物资的国家。中国会不会为了准备抵御第二轮疫情而在某个时候“停止”这样的物资供应?

  刘大使:我很高兴看到来自中国的医疗物资不断运往波兰抗疫前线,协助救治患者,保护医护人员。这既是中波传统友谊的体现,更是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日前,习近平主席与杜达总统、李克强总理与莫拉维茨基总理分别通电话,中方领导人明确表示坚定支持波兰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的努力。

  在中国疫情暴发初期,面对病毒突然来袭,再加上春节假期各类产业停工,我们一度陷入医疗物资短缺的困境,这时包括波兰在内许多国家纷纷向中国伸出援手,这让我们永远铭记。如今中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我们也更加有信心为其他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支持和帮助。

  我还想强调的是,在自身疫情尚未结束并且仍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压力时,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物资援助,这完全是出于投桃报李的情谊,是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为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没有斤斤计较的利益算计,更不会像少数政客揣测的那样搞所谓地缘政治。在共同的疫情挑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唯一出路。中国是这么想的,也一定会继续这么做下去。

 

  记者:没有哪个国家经济不会受到疫情影响。中国的哪些行业受到了特别严重的影响,有多严重?或者说有没有哪些行业出现了创纪录的营业额?

  刘大使: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可避免,中国也不例外。由于严格的防控措施及产业链循环受限,中国工业以及餐饮、旅游、航空、娱乐等服务业受到相对较大冲击。3月以来,随着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国内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截至3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98.6%,中小企业开工率也已经超过70%。

  中国具备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内需市场、充足的政策空间。面对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韧性与活力,特别是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产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带动经济快速回升。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趋势。我对中国经济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经济问题也包括就业问题。中国政府有没有计划在这方面采取保障措施?有没有向因疫情而面临就业问题的人提供支持?

  刘大使:面对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及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扶助力度,着力稳经济、稳就业。不少企业也克服困难,尽量多雇人、不裁员。3月18日,中国国务院出台了稳就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具体措施:包括,为企业减负免税,提供融资支持,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重点帮助农村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为困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发放一定补贴,强化公益性就业援助等社会保障措施。我相信,随着这些政策落地,将为中国恢复经济和稳定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记者: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全球化可能就此结束。中国在此背景下将如何自我定位?

  刘大使:疫情改变世界言之过早,疫情给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也是暂时的。必须看到全球化是一种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意味着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也意味着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高效重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不管面临什么样的新威胁、新挑战,世界各国都应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将一如既往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定维护多边主义,谋求共同发展与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